綠裡尋紫紫羅蘭
/戴緻賢
** 原文貼於2014年4月5日主場新聞 ** 筆者今回帶大家重返香港島,一再細味那活在繁華大都會中的一點綠。是次亦是以遊記形式,探遊一下這個國際大都會中的綠色天堂。
** 原文貼於2014年4月5日主場新聞 ** 筆者今回帶大家重返香港島,一再細味那活在繁華大都會中的一點綠。是次亦是以遊記形式,探遊一下這個國際大都會中的綠色天堂。
中秋已過,白露亦隨之而去,意味着秋涼的行山季節又悄悄地來臨了,此時此刻,又是介紹一些行山路線的好時機了。筆者繼上兩次先後介紹香港島的山峰,今期亦承接香港島山峰系列,繼續一路向東。 今期的主角山峰,是渣甸山、小馬山及畢拿山,這三個山峰都是在郊野公園範圍內,受到郊野公園法例保護,不受發展威脅。渣甸、小馬、畢拿三山均有長途 遠足徑 – 港島徑或衛奕信徑途經,是著名的郊遊路線。渣甸山及畢拿山座落於大潭郊野公園內,而小馬山則位於大潭郊野公園 (鰂魚涌擴建部份) 之內。渣甸山英文Jardine’s Lookout,即『怡和的瞭望台』,山高433米。怡和/ 渣甸是英資重要公司,前身為東印度公司,香港開埠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的商業、出入口貿易發揮重要角色。小馬山山高424米,與其東南面的畢拿山是主、 副峰關係。畢拿山英文名字Mount Butler,又或稱畢拉山,山高436米,比小馬山略高一點。畢拿山就像小馬山旁的大馬,大馬牽小馬,正好突顯小馬畢拿二山的彼鄰地位。
by Daniel-C 渡輪抵達離島梅窩碼頭,乘客紛紛登岸,趕往碼頭旁邊的巴士站,看來大都是前往貝澳的遊客,只有我往左轉,到碼頭的另一邊,等候往芝麻灣的另一班渡輪。自從東涌鐵路線開通後,原為島上最繁忙的梅窩碼頭,漸變冷清。我的目的地是芝麻灣,梅窩碼頭開出的橫水渡,是最快捷的選擇。 橫水渡徐徐靠岸,這個其實是連接坪洲與長洲的航班,梅窩和芝麻灣,只是中途站,每兩小時才一班,卻有三份一班次是不停芝麻灣的。到達芝麻灣時,我是唯一在此登岸的乘客,正好說明班次疏落的原因,自從這裡的懲教所關閉之後,這個碼頭,更顯得冷清。
郊野公園,不只是行山燒烤的地方,認識大自然之餘,也可以學習歷史。 一篇舊文,修改後重貼,希望為保衛大嶼山和郊野公園的今天,注入新意義。 說起到郊野公園,大家多會想到登山遠足;不愛運動的朋友,也許是燒烤場和野餐地點;欣賞大自然,從中學習知識與保肓概念,是近年熱門活動。康樂及保育,的確是最初政府建立郊野公園的目的,也大力推廣,但其實,跟早年在境內登山涉水的前輩們談起,訪古,也是他們熱衷的活動內容。殖民時代的香港,是難民尋找庇護的中轉地,政府刻意淡化歷史,研究被殖民者原本的根、強迫割讓的實情,並不討好;況且過客的心態、無根的感覺,也讓人對這片土地難有歸屬感。經濟起飛的年代,積聚財富是這一代人的生活目標,舊的毀了,不會留戀,也不惋惜,新的建立,才讓他們興奮。土生土長的年青一代開始對自己成長的地方有歸屬感,也希望發掘本土歷史上的空白,專注於不同領域的本地歷史興趣組織,近年紛紛出現,組織與參與者,更以年青人為多。
今年初夏,香港的雨水特別多。下了整整一星期的雨,預計還會一直延續到週末,但卻沒有影響自己打算到山裡賞雪的興致。下雪?對。熟悉台灣的朋友都知道,初夏的台灣會「下雪」,卻不一定知道,原來香港也有「五月雪」。